画室资讯
智博美术2018.11.06位置:画室资讯-绘画技巧
小汉斯·荷尔拜因(Hans Holbein the Younger 1497- 1545年)是16世纪德国最后一位著名的画家。是文艺复兴时期德国杰出的画家和设计家。他还是一位素描大师。小荷尔拜因比丢勒小26岁,出生于奥格斯堡,父亲汉斯·荷尔拜因也是一位画家。小荷尔拜因从小天资聪敏,很快吸收了北方和意大利艺术家的成就,成为一名画家。
在流传下来的400多件素描作品(不包括为《愚人颂》所作的80余幅插图)中,充分体现出文艺复兴艺术的时代特征——把人文主义、自然主义和个人主义之间的均衡与和谐作为最高理想但他的素描杰作同时反映出鲜明的民族特色以及与意大利、尼德兰等其他地区文艺复兴之间微妙的差异和联系;而且,就文艺复兴运动内部而言,他的素描也反映出突出的时代特色。
在对待空间的态度上,他强调分布于各个画面(plane)上的母题(motif)自远而近平行排列;当偶尔出现塑造性的影线(hatching)时,这些线条也更倾向于平行排列:这与盛期意大利的均衡与和谐特征相符,而与自己的同胞,擅长交叉影线(CROSS-hatching)的大师丢勒拉开距离。
在处理形体方面,他既不同于拉斐尔用清晰的轮廓线演奏形体的韵律
也不同于丢勒和克拉纳赫用交叉影线营造的厚重而紧张的形体感,而是更接近尼德兰大师的风格,展现在光影中柔和的形体。在构图方面,在典雅水平和垂直的因素中,加入了不安的对角线因素,明显地呈现出晚期文艺复兴(或风格主义)的倾向。
荷尔拜因还是一位驾驭多种媒介的素描大师;这在他的人像素描中表现得非常突出。
他常常在同一幅素描中,娴熟地时而运用银针笔,时而又改为鹅毛笔和毛笔,时而粉笔铺陈,时而淡彩渲染,不仅巧妙地利用不同媒介区别了肤色.服饰的质感,而且有效地传达出流露在笔端、画面中间情绪的微妙变化。
荷尔拜因向来被公认为是欧洲最伟大的肖像画大师,但有意思的是,在他的画上是最看不见技巧的一位大师。
他的画,从时间段来看也非常吻合东方人的审美情趣,和我们的工笔人物画,简直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种极简至善的减法技术,影响了世代艺术家,甚至一直影响到现代的商业美术。
例如后世的鲁本斯,凡艾克,安格尔,德加,一直到尼古拉费欣,阿尼戈尼,再到美漫,欧漫。
荷尔拜因的油画要比丢勒更加写实,在技术打磨上了无痕迹,自然天成。
所以荷尔拜因的肖像素描,向来为世代学习者临摹的典范。其中原因是,这是世上第一个用如此简单的技术和笔墨,把人像描绘到至高无上境界的一位艺术家。
当然后世的研究者们,比如说大卫霍克尼他怀疑荷尔拜因使用了透镜。
不管怎么说,荷尔拜因用这样简单到极致的画法描绘人物,也是有他制作上的原因,欧洲在早期所有油画都必须要制作等大素描,比如说拉菲尔制作的雅典学院。
荷尔拜因画素描的步骤无法考证,所以学习者在学习他的技法时要注意如下几点。
第一,它造型上的美是建立在底层人物几何形态下的合理。
所以我们不能光看它几根线条去追求它的准确,首先要构建底层的合理性。底层合理由几何形态的构建方式和独特的分形方式组成。
第二,荷尔拜因的用线除了粗细深浅来表达体积以外,还使用了方向。
这种线条方向的微妙能力,让他对闭塞空间的描绘,含而不露,非常自然,我们经常甚至于可以感受到他对双眼皮的厚度的表达,以及唇珠在下嘴唇上所产生的投影。问题是所有这种描绘,它是一笔带过,绝不描摹拖沓。
第三,大家一定要注意他的高光。高光表现向来是绘画当中最重要也是最难的部分。
在高光的形状,虚实大小,亮度层次上的分寸是一个很花心思见功力的关键步骤。由于印刷品的关系,我们有的时候在作品上甚至于很难发现,但荷尔拜因用了许多综合材料,荷尔拜因用了许多综合材料来表现高光。许多微妙层次甚至于冷暖固有色在他的画上都有体现。这就需要我们在隔着屏幕的时候,有一定的预判能力。
荷尔拜因的伟大,在于他做的是减法。而这种技巧上的减法,毫不妨碍他对巨大信息量的体现。尤其他在描绘人物的时候,我们能够体会到那种带有宗教感的静穆和庄严。他的作品恰恰也反衬出,我们在当代审美情趣当中的所谓生猛骄横和狂野只不过是过眼云烟而已。